中新网台州7月4日电(傅飞扬)“今年有许多香港的朋友和我提起浙江的杨梅,在我购买一批给他们品尝后,得到了很好的反响。因此,我们尝试通过自身的平台宣传并组织团购,希望能让更多香港同胞品尝到内地优质的杨梅。”7月4日,浙江旅港青年会会长蒋思雨对中新网记者说。
如其所言,近日,来自台州临海市林老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150余箱、370多千克白水洋东魁杨梅搭乘冷链物流专线抵达香港,为当地梅农增收致富打开了新的渠道。
白水洋东魁杨梅。 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
作为“中国杨梅之乡”,白水洋镇是临海杨梅的主产区,种植面积超5万亩,是浙江杨梅特色农业强镇。在当地许多人看来,每年品尝新鲜的杨梅,既是习惯,也是情怀,更是值得分享的美好事物。
为使香港同胞品尝到果大如乒乓球、入口清甜多汁的杨梅,拓宽杨梅销售渠道,助推梅农共同富裕,早在6月中旬,浙江旅港青年会就在香港开展了白水洋杨梅宣传推介活动,接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。
“当时我们主要是在青年会的线上群聊里宣传,因为我们在香港有大概5000名会员,很多人看到后积极接龙报名团购杨梅。”蒋思雨说,购买者有从浙江到香港打拼的“港漂”,也有香港本地人,都对鲜美的杨梅很感兴趣。
梅农包装杨梅。 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
为保证杨梅品质,白水洋梅农一大早就将采摘下来的杨梅放入冷库预冷,降温抽湿、挑拣称重、密封装箱,检验合格后装上冷藏车,全程冷链运输,保证在48小时“黄金时间”内送达香港。
“此次临海、香港两地的对接合作,扩大了白水洋杨梅在香港市场的影响力,为进一步打造白水洋杨梅国际品牌、走向世界市场带来契机。希望更多留学生、华侨、新乡贤等能参与进来,助力梅农增收致富。”临海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(完)
中新网柳州7月4日电 题:广西乡村藏“古法”酱油坊 “穿越”数十年追忆儿时味
作者 刘俊聪 韦国政
“这样鲜甜的手工酱油香味,我已经几十年没品尝过了,没想到今天能在这个小作坊内‘追忆’。”已在一家食品厂退休的陈富玲一边回味,一边感慨道。
7月4日,在广西柳州市城中区环江村,推开道路旁一处古朴的木门,210只用于酿造酱油的陶缸呈现在眼前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酱香味。不少游客“闻味而来”,向这家手工酱油作坊的负责人李伟星购买酱油。
图为李伟星用竹筒勺将酱油舀入瓶中。 刘俊聪 摄
只见他用竹筒勺浸入陶缸,将乌黑油亮的酱油舀入瓶中封盖,再贴上包装,一瓶“土法”酱油便可交到顾客手中。“这些酱油从选豆、制曲到翻晒等流程工序,都是我凭借手工和经验制成,用最传统的方式保留酱油的醇香本味,这也是很多老一辈人儿时的回忆。”李伟星说道。
今年53岁的李伟星从小在酱油飘香的环境中度过,他经常会帮家里人前往小卖部“打酱油”,并常听长辈们讲起外公贩卖手工酱油的故事。
而随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酱油产品不断推出,传统手工酱油也逐渐没落。同大多数人一样,李伟星慢慢淡忘儿时的酱油香味。
2003年,友人从广西陆川县给李伟星带回了一瓶手工酱油,“当时一尝,年少的回忆全都回来了,手工酱油的风味要比量产酱油更加浓郁。”他说道。
李伟星得知,手工酱油的美味来自于“古法酿造”,这种方法成本高、酿造周期较长,且对制作匠人的经验和手法有较高要求。本着试试学习的心态,李伟星花费两年时间,前往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等地的手工酱油作坊考察,最终他来到以“乌石酱油”闻名的广西陆川县乌石镇“拜师”学习。
图为“闻味而来”的民众被缸中酱油所吸引。 刘俊聪 摄
“在这座小镇‘取经’传统酱油制作工艺后,原本想着制作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品尝,没想到大受好评,便索性开起酱油作坊。”李伟星说道。
他表示,要想制作优质的手工酱油,就要耐得住时间考验,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喻。每年仅有5月份和10月份是最佳的制曲时间,一缸酱油从入缸到酿造完成,至少需要一年时间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酿造两年以上的酱油将会更加“陈香”。
如今,随着中国民众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不断提升,曾经一度“销声匿迹”的传统手工酱油因健康美味,再次受到食客欢迎。由于手工酿造时间长,李伟星的酱油作坊的产量十分有限,但前来采购的餐馆和民众仍然络绎不绝。
“现在很多民众喜欢品尝酱油的‘本味’,每年我的作坊的酱油产量可达上万斤,不少餐馆用来制作刺身酱料。还有一些客户会自购高端原料,委托我帮忙制作手工酱油。”李伟星表示,传统手工酱油也逐渐受到年轻一代的认可。(完)